大订单往往是“表面风光”,背后暗藏利润陷阱。这一现象的本质,是订单规模与饰品厂的成本、议价权的失衡,具体可从三个关键维度拆解:
首先,大订单常伴随“价格碾压”,直接压缩利润空间。品牌方或大宗采购商凭借订单量优势,会要求饰品厂给出远低于市场价的“集采价”,甚至强制绑定付款账期(如3-6个月)。例如某饰品厂接下20万件合金耳钉订单,单价压至3.8元,看似总营收可观,但扣除原材料、人工及资金占用成本后,利润率不足5%,远低于小批量定制订单15%-20%的利润水平。
其次,大订单易引发“产能错配”,隐性成本激增。为完成超大批量生产,饰品厂需临时扩招工人、加急采购原材料,甚至暂停高利润的小订单生产线。若订单涉及特殊工艺,还需额外投入设备调试成本。曾有饰品厂为赶10万件品牌订单,支付30%的原材料溢价,且因赶工导致1.2%的残次品率,隐性损失直接吞噬近半毛利。
最后,大订单存在“库存与风险绑定”隐患。若客户因市场变化取消订单或要求退货,饰品厂将面临巨额库存积压。饰品行业潮流迭代快,一旦款式过时,积压的大订单产品只能低价清仓,甚至直接报废。某饰品厂曾因某快时尚品牌取消5万件夏季饰品订单,导致库存占用资金超80万元,最终以成本价3折抛售,亏损近50万元。
可见,饰品厂需跳出“以单量论英雄”的思维,更要关注订单的“利润含金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