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首饰厂发展的重要时期,在政策、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下,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
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,国内没有珠宝市场,贵金属受到国家严控。1978年改革开放后,黄金政策格局开始松动。1980年,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,广东被允许开展金银珠宝“来料加工”业务,为首饰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。
广东番禺凭借地缘优势和低廉的厂房、劳动力成本,成为香港珠宝企业转移的第一站。1986年,番禺第一家合资珠宝首饰厂成立,承接境外来料加工订单。1982年,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、上海宇宙金银饰品厂被定点为黄金饰品生产工厂。1983年建立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首饰研究所,上海首饰业在设计、工艺上不断创新,产品既有传统神韵又具现代气息,在国际首饰比赛中屡获殊荣。山西宏艺首饰的前身山西省工艺美术总厂在1984年设立特种工艺车间,经批准成为国家金饰品定点生产厂家,1985年推出“宏艺”品牌,确立了“前店后厂”的发展格局。
首饰厂初期以简单的戒指、耳环等为主 。后来品种逐渐丰富,出现了泡泡耳环、天元耳环、吊花耳环等多种款式,还有镶宝石的高档首饰 。80年代中期,老凤祥首饰研究所生产出中国第一枚铂金钻戒 。
部分工厂仍以手工技艺为主,如平遥的首饰厂邀请老银匠传艺,保留了金银錾刻等传统工艺。同时,也开始向机械化生产迈进,如山西宏艺首饰厂用黄铜代替黄金苦练技艺,后来逐步引入先进设备。上海的首饰厂则在焊接、镶嵌等工艺上取得突破。
国内市场方面,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,金银首饰需求大增,如山西宏艺的首批首饰产品在博览会上半天售罄。国际市场上,一些首饰厂的产品也远销海外,如哈尔滨市首饰厂的产品出口到17个国家和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