饰品厂的传统工艺仍然存在,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。
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,如银器制作技艺等,至今仍被饰品厂传承和发扬。例如,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五角枫银器制作技艺,其代表性传承人包晓辉坚守这门手艺31年,通过熔铸、锻打、錾刻、鎏金抛光等20多道工序,将银料制作成精美的饰品、摆件等。2021年,五角枫纯银酒具、纯银茶具、纯银饰品等成功跻身“内蒙古礼物”认证商品行列,2024年,以该公司金银器制作工艺为核心的非遗项目,正式入选兴安盟非遗工坊名录。
此外,贵州省三穗县的竹编工艺也是传统工艺在饰品领域应用的典型例子。三穗竹编工艺可追溯至明末清初,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“85后”传承人杨杜娟将竹编与现代饰品结合,开发出了竹编耳环、发簪、胸针等上千件产品,这些产品搭配旗袍、新中式服饰等都非常合适,展现出了独特的东方之美。
不过,也有一些传统工艺因各种原因逐渐消失,如点翠工艺,由于翠鸟成为保护动物,该工艺在1933年翠羽绝市后就已退出饰品厂的历史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