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饰品行业“订单即生存”的认知下,不少饰品厂将订单量等同于经营成绩,却忽视了订单背后隐藏的质量、成本与风险差异。理性看待订单,并非拒绝订单,而是以清醒的评估筛选出真正能驱动发展的“优质订单”,规避消耗资源的“无效订单”。
理性判断需先算清“成本账”与“产能账”。面对看似诱人的大单,需拆解原料采购、工艺损耗、人工成本等明细——某合金饰品厂曾接下一笔单价压得极低的批量订单,生产中才发现客户要求的特殊电镀工艺成本超预期,最终每单倒贴3%,沦为“辛苦不赚钱”。同时,要精准匹配产能,若订单量远超现有生产能力,强行赶工易导致抛光不到位、镶嵌松动等质量问题,某饰品厂为承接超产能40%的订单,仓促扩招临时工,最终因20%产品不合格被退货,不仅承担双倍运费,更丢失长期客户。
理性看待订单更要辨明“短期利”与“长期益”。部分订单虽利润微薄,但若来自知名品牌或能助力拓展新市场,可适度承接以积累资源;反之,那些要求超长账期、随意变更工艺的订单,即便利润可观,也可能因资金回笼滞后或返工损耗拖垮饰品厂。某银饰品厂曾拒绝一笔利润丰厚但账期长达18个月的订单,转而承接小批量但回款快的设计师品牌订单,既保证了资金流健康,还借助设计师资源提升了产品调性。
对饰品厂而言,订单是发展的“燃料”,但劣质燃料只会磨损引擎。唯有建立“成本核算、产能匹配、风险评估”的订单筛选标准,拒绝盲目追逐数量,聚焦优质订单的深耕,才能让每一笔订单都成为推动饰品厂稳步前行的动力,而非经营路上的包袱。